煅燒高嶺土用于陶瓷杯的制作
陶瓷杯的主要成分是高嶺土、粘土、瓷石、瓷土、著色劑、青花料、石灰釉、石灰堿釉等。景德鎮陶瓷杯主要以高嶺土陶瓷原料,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。因首先發現于江西省景德鎮東北的高嶺村而得名。它的化學實驗式為:Al203·2Si02·2H20,重量的百分比依次為:39.50%、46.54%、13.96%。純凈高嶺土為致密或松疏的塊狀,外觀呈白色、淺灰色。被其他雜質污染時,可呈黑褐、粉紅、米黃色等,具有滑膩感,易用手捏成粉末,煅燒后顏色潔白,耐火度高,是一種優良的制瓷原料。
陶瓷水杯 - 工藝 1、練泥:從礦區采取瓷石,經水碓舂細,淘洗,除去雜質,沉淀后制成磚狀的泥塊。然后再用水調和泥塊,去掉渣質,用手搓揉,或用腳踩踏,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,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勻。
2、拉坯: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,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。
3、印坯:印模的外型是按坯體內弧線旋削,將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種上,均勻按拍坯體外壁,然后脫模。
4、利坯:將坯覆放于轆轤車的利桶上,轉動車盤,用刀旋削,在使坯體厚度適當,表里光潔,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。
5、曬坯:將加工成型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。
6、刻花:用竹、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。
7、施釉:普通圓口采用蘸釉(將坯浸入釉盆里,當口沿與釉面平齊時立即提出)或蕩釉(將釉漿注入坯內晃動,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,然后迅速倒掉過剩的釉漿),琢器(相對"圓器"而言,"圓器"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圓形器皿,如碗、盤、碟等。而成型工藝較為復雜的器皿,如瓶、尊、壺、罐等,則稱"琢器")或大型圓器用吹釉(方法是將竹筒蒙上細紗,蘸釉后用嘴吹噴,如此反復多次,坯面可得厚度均勻的釉層)。
8、燒窯:時間過程約一晝夜,溫度在1300℃左右。先砌窯門,點火燒窯,燃料是松柴,把樁工技術指導,測看火侯,掌握窯溫變化,決定停火時間。
9、彩釉:釉上彩如五彩、粉彩等,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、填彩,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,溫度約700℃--800℃。此外,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,如青花、釉里紅等,則稱為釉里紅,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,永不褪色。
陶瓷水杯 - 特性 陶瓷杯的主要原材料是泥巴,而不是稀有金屬,不會浪費我們的生活資源,也不會污染環境,既不破壞資源,又無毒無害。選用陶瓷杯體現出對環保的認識,對我們生存環境的愛護。
陶瓷杯環保,耐用,實用,是土、水、火的結晶。天然的原料,結合大自然的力量,融入人類的科技,造就了我們生活當中比不可少的日用品,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——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,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。
- 上一個:
- 橡膠中硬脂酸和氧化鋅的作用
- 下一個:
- 煅燒高嶺土與陶瓷史